缝合的片段—海珠同创汇局部改造
2023-06-11 15:58:56

项目名称:海珠同创汇局部改造

地点:广州

主持设计:黄英航、林祥庚

设计团队:邱佳惠、翁国魂、黄子帆、邝晓桀、徐智广(实习)、张富文(实习)

设计时间:2020

建造时间:2020

摄影:黄英航

 

 

 

▲ 项目概况  ©URBAN NoMAD

 

伴随着中国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工业生产逐渐迁出核心城区,而作为厂房的建筑则被遗留在原地。这种情况在轻工业发达的一线城市广州有着较为普遍的存在。除了部分带有强烈工业建筑特征、具备留存价值的遗存厂房之外,更多建筑形态普通的近代轻工业厂房则处于待拆或待兴的停滞状态。这些也曾代表着近代广州繁荣的制造业历史的厂房,因为其建筑不具有文化保护价值而被人们忽视,乃至成为发展规划的“眼中钉”。

 

▲ 1#楼行人视角-1  ©URBAN NoMAD

 

▲ 12#楼景观楼梯  ©URBAN NoMAD

 

▲ 6#楼走廊视角  ©URBAN NoMAD

 

本项目所在的园区正由多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普通轻工业厂房和宿舍建筑组成,位于广州海珠湖旁边,毗邻广州大道与新滘中路。业主在此前进行过总体的规划开发,而随着开发范围的逐渐扩大和规划方向的逐步调整,需要对局部片区进行调整改造。正如前文所述,这些建筑并不受特定的建筑保护限制,为本次改造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度。

 

▲ 项目区位  ©URBAN NoMAD

 

此次设计的片区主体由三栋建筑组成。改造的范围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加之建筑形态不同,犹如散落的片段。在整体规划中,这个片区被定义为园区东南面的区域节点,承接着一期主体空间与拟开发的南片区的贯通需求。我们设计的策略则需要将这些片段进行精巧缝合,以此达到它们共同的需求——激活场地。

 

▲ 整体轴测图  ©URBAN NoMAD

 

 

1#楼 

 

1#楼位于本改造片区的入口,承担重要的门面形象作用,立面整改是此楼的主要改造工作。由于1#楼的立面较长、构成并不规律,大部分管线分布杂乱且不能移动,我们决定采用分段处理的方式,将几个形体置入原立面进行重新构图。借由此重新组织立面的形态与节奏,同时解决管线和空调外机问题。

 

▲ 1#楼改造前原状  ©URBAN NoMAD

 

▲ 1#楼分析图  ©URBAN NoMAD

 

▲ 1#楼行人视角-2  ©URBAN NoMAD

 

▲ 1#楼街道视角  ©URBAN NoMAD

 

▲ 1#楼行人视角-3  ©URBAN NoMAD

 

▲1#楼通道入口  ©URBAN NoMAD

 

▲ 1#楼建筑金属幕墙  ©URBAN NoMAD

 

 

12#楼

12#楼与其他两栋不同,它并未经过此前一期建设的改造,仍保持着原始的厂房状态。作为本次项目的重点,12#楼承担着区域中心的作用,楼前的广场亦将成为园区东部的一个重要开放空间节点。我们决定将本片区的建筑在二层贯通,并将贯通后的二层流线通道外置,使其在建筑外部清晰可视,丰富立面,给场地注入新的活力。

 

▲ 12#楼改造前原状  ©URBAN NoMAD

 

▲ 12#楼分析图  ©URBAN NoMAD

 

▲ 12#楼街道视角  ©URBAN NoMAD

 

▲ 12#楼局部立面  ©URBAN NoMAD

 

为了改变原来广场相对单一冰冷的氛围,我们将在二层的贯通流线延伸至广场,以大阶梯的形式落入广场中央,最终形成景观建筑融入场地。在阶梯旁,镶嵌一个可作为休闲餐饮的建筑体量,活跃广场氛围。在12#楼北面端部我们设置了一个连通一二层的观景楼梯,一个犹如大型取景器的装置,一个方向框取着西面的果园,到二层平台后,则朝着东面回望着广场和街道。

 

▲ 台阶广场  ©URBAN NoMAD

 

这些节点就如一系列的空间程序最终被交通流线串联在一起。

 

▲ 观景框楼梯  ©URBAN NoMAD

 

▲ 楼梯局部  ©URBAN NoMAD

 

6#楼

6#楼在园区一期的改造中打通了局部楼板形成了中庭内院,从而增加建筑内部采光。开放使用后,内院的体验较为沉闷。业主希望在不拆除现状构造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改造来提升氛围。我们在内院中庭的立面置入一层扩张网幕墙界面,并在界面上局部开洞:在传统园林中的框景手法下,通过对洞口的位置上的设定,让人在内院不同位置体验到不断变化的视线关系。

 

▲ 6#楼改造前原状  ©URBAN NoMAD

 

▲ 6#楼分析图  ©URBAN NoMAD

▲6#楼中庭走廊视角  ©URBAN NoMAD

 

▲ 6#楼走廊内部视角  ©URBAN NoMAD

 

▲ 中庭视线分析图  ©URBAN NoMAD

 

▲ 中庭与幕墙框景  ©URBAN NoMAD

 

▲ 幕墙框景视线  ©URBAN NoMAD

 

▲ 6#楼金属幕墙节点  ©URBAN NoMAD

 

自此,从1#楼的立面节奏开始,随着二层贯穿着三个建筑的交通流线,最终汇集到6#的内院。始终延续的材料语言及迥异而连贯的空间行进,顺应了不同建筑空间的形态,将这些原本零碎的片段缝合成完整的空间体验。